学术预告

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报告预告:无线光通信系统模型

来源: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/柯熙政 教授 2025-05-20 11:39 浏览:
演讲者 柯熙政教授 演讲时间 2025年5月24日(周六)09:30-10:30
地点 6228会议室 分类
职位 摄影
审核 审校
主要负责 联系学院
事记时间

报告题目:无线光通信系统模型

报告人:柯熙政教授

报告时间:2025年5月24日(周六)09:30-10:30

报告地点:6228会议室

专家介绍


柯熙政,男,西安理工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,获理学博士学位,1997年-2002年分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。陕西省教学名师,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,陕西省智能协同网络军民融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中国电子学会会士,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。曾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,陕西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新能源与材料领域副理事长,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,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,中国光学学会终身高级会员,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信号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。美国光学学会会员,美国光学工程学会终身会员。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,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。担任“电子学报”等10余期刊编委。担任国际/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并做主旨报告100余次,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,获发明专利50余项,在科学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30多部,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,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。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奖。2009年获得“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”称号,2015年获得扬州市“绿杨金凤”领军人物称号。2018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创新奖,2019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二等奖,2020年获得“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”。

报告内容简介

系统介绍了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相关理论,从系统的组成以及系统的运行进行详细的介绍。一套完整的无线光通信系统由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两大部分组成,其中,发射部分将信源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电光调制器加载到光波上,通过光纤放大器,经光学天线光束进行准直后发出,位于发射端的对准跟踪捕获系统完成光束的完全对准和跟踪。激光经大气传输后,采用光学天线对携带信息的光信号进行接收,采用自适应光学技术通过修正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波前畸变,从而提高耦合效率。位于接收端的对准跟踪捕获系统用于捕获光斑和信息的提取。光电探测器完成由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,最终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恢复出基带信号,实现了由信源到信宿的数据传输。本次报告将为光通信领域的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,分享无线光通信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工程经验,助力我国光通信技术向更高速度、更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发展。


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
2025年5月20日

(责任编辑:李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