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场所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校园文化 >> 文化场所 >> 正文

芦苇,记忆的符号

来源: 文/赵学敬 2019-04-02 15:17 浏览:

芦苇恋着湖边,守着湖水。

这几年,乘着学校发展的东风,芦苇一个劲地疯长,成就了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。春夏,它一身军装,雄姿英发;秋末冬初,则成杆杆毛笔,欲写不染尘的秋水文章。我与它同步前行,轻轻地走过四季,无语地采访了它的平凡,又感悟着它的伟大。

芦苇的平凡在于世界各地均有生长,其伟大之处在于它有着红色的记忆符号,且受到共识和永恒的传播。

看到了芦苇,就回到了小时候,记忆其芦苇丛里割水草、偷鸟蛋,捉迷藏等的情景。进一步,拿它的嫩枝嫩叶编过遮阳帽,拿它的花穗造过长缨,试把自己武装成英雄少年。可以说,我的奋斗就是这时开始的,开始走上了有故事的人生。因有这种缘分吧,人生旅途只要遇见它,就感到“旧时相识”,很有亲切感,同时也忏悔着,对不起被它保护的湿地小鸟们。

看到了芦苇,就回到了青年时代,那时受到“芦荡火种”的启蒙和教育,知道了芦荡的屏障作用和革命功劳。是啊,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,正是它的掩护,抗日军民才神出鬼没,在八年抗战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,白洋淀也好,沙家浜也好,才永远住进人们的心窝,燃烧着,光芒四射着。

现在,芦苇走进校园,其本身的物质价值不再重要,例如它的叶、花、茎、根入药了,茎根造纸、制作工艺品了,用来生产生物制剂了,等等吧。现在,我们关注的则是它赋予的精神财富,习近平讲“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、各方面、各环节”,这么说来,芦苇在物相上的停留就浅薄了,理应有诗人一样的意境,升华为释放正能量的记忆符号才是。

有位诗人这样写《走进芦花荡》:“三百里芦花荡,三百里鹅黄,冬,比金子还黄还贵的季节呀!”我借用这一联想问问莘莘学子们:冬来了,当你看到校园里的芦苇,该是如何评价?

我想,你的最终答案一定是:这个记忆符号太重要了,它是无价的啊……这就对了。

(发表于《河南工业大学报》2018年11月30日总第431期)

(责任编辑:隋飞)